癫茄片胃痉挛-癫痫胃痉挛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