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络修复的功效是什么?

中医治癫疯病名医-中医名家治疗癫痫的秘方

“活络修复”全称“活络修复平衡疗法,治疗神经疾病,如面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癫痫、头痛等疾病,结合西医临床医学与八纲、六脉、十二经络、脏腑等中医辩证学,形成的病理分析、诊断分型、疾病诊疗的综合体系。

中医认为神经疾病与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脉、脏腑等有关,然而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头部分为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太阳经,由于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所导致神经疾病。西医认为脑部有十二对神经,其中第七对面神经,又分为五个分支,而它不同程度损伤导致面神经疾病。此类疾病西医尚不明确病因,中医则认为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等导致,从中西医辩证分析后认为神经损伤与机体免疫、面部微循环环境等有关。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差异,遵循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从修复神经损伤、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节五脏六腑等角度,达到科学、规范、系统、安全、有效治疗神经疾病的目的。

治疗原理

1、修复—修复神经 恢复传导

在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通过调动人体的经络,达到扶正、行气活血、通络驱痹的作用,从而使神经细胞活跃、加快血液循环、提高免疫机能,促进对神经细胞组织的修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修复受损神经,初步控制病情,让患者的症状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逐渐好转的目的。

2、活血—活血化瘀 调畅气血

中医认为颅面神经疾病是面神经微循环障碍、气虚血淤、邪实阻滞、气血失运等所致,故临床治疗要以改善面部微循环环境、活血化瘀为治疗目的,加强血液循环、祛风散寒、温阳通脉、调畅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恢复面部神经系统支配功能。

3、通络—疏通经络 固本培元

中医认为经不通气不畅“血气不通,百病乃变化而生”,调节五脏六腑、疏通经络、促使机体气血流畅、消除代谢产物,使脏腑、气血恢复正常的功能,保持动态平稳气血阴阳之间协调平衡,进一步激活并巩固神经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怎么学?

一、感冒

1.风寒束表证

方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前方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后方辛温发汗,疏风祛湿,用于时行感冒,风寒夹湿证。

2.风热犯表证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方长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表证热毒重者,后方重在清宣解表,适用于风热袭表,肺气不宣者。

3.暑湿伤表证

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4.气虚感冒

方剂: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5.阴虚感冒

方剂: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适用于体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二、咳嗽

1.风寒袭肺证

方剂: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

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

2.风热犯肺证

方剂: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

3.风燥伤肺证

方剂: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4.痰湿蕴肺证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痰热郁肺证

方剂: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6.肝火犯肺证

方剂: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加减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7.肺阴亏耗证

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

三、哮病

1.冷哮证

方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2.热哮证

方剂: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两方皆能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前者长于清化痰热,用于痰热郁肺,表证不著者,后者偏于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

3.寒包热哮证

方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前方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后方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显者。

4.风痰哮证

方剂: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黏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5.虚哮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加减。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哮喘。

6.肺脾气虚证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

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少力,大便不实等症。

7.肺肾两虚证

方剂: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两者都可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肾气阴两伤,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四、喘证

1.风寒壅肺证

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前方宣肺平喘,散寒解表,适用于咳喘,寒热身痛者;后方宣肺化痰,适用于喘咳胸闷,痰气不利者。两方比较,前者解表散寒力强,后方降气化痰功著。

2.表寒肺热证

方剂:麻杏石甘汤加减。

本方有宣肺泄热、降气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外有表证,肺热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3.痰热郁肺证

方剂:桑白皮汤加减。

本方有清热肃肺化痰之功,适用于喘息,胸膈烦闷,痰吐黄浊者。

4.痰浊阻肺证

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适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滑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方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较宜;后方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

5.肺气郁痹证

方剂: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行气开郁降逆,适用于肝气郁结之胸闷气憋,呼吸短促者。

6.肺气虚耗证

方剂: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益气养阴,以气阴不足者为宜;后方重在补肺益肾,适用于喘咳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者。

7.肾虚不纳证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前方温补肾阳,适用于喘息短气,形寒肢冷,跗肿;后方取人参、蛤蚧补气纳肾,适用于咳喘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前者偏于温阳,后者长于益气;前方用于久喘而势缓者,后方用于喘重而势急者。

8.正虚喘脱证

方剂: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前方扶阳固脱,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者;后方镇摄肾气,适用于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五、肺胀

1.痰浊壅肺证

方剂: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2.痰热郁肺证

方剂: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厚者。

3.阳虚水泛证

方剂: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4.肺肾气虚证

方剂: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六、肺痈

1.初期

方剂:银翘散加减。

本方疏散风热,轻宣肺气,用于肺痈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痰黏。

2.成痈期

方剂:《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前方重在化痰泄热,通瘀散结消痈;后方则以降火解毒,清肺消痈为长。

3.溃脓期

方剂:加味桔梗汤加减。

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4.恢复期

方剂: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前者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后者益气养阴,排脓解毒,用于正虚邪恋者较宜。

七、肺痨

1.肺阴亏损证

方剂:月华丸加减。

本方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抗痨止血,用于阴虚咳嗽、咳血者,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

2.虚火灼肺证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前方功能滋养肺肾,用于阴虚阳浮,肾虚肺燥,咳痰带血,烦热咽干者。后方滋阴清热除蒸,用于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3.气阴耗伤证

方剂: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前方功能补气养阴,兼清虚热,主治肺脾气阴耗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后方健脾补气,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胀,便溏,短气,面浮,咳痰清稀等。

4.阴阳虚损证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

本方功在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于肺痨五脏倶伤,真气亏损之证。

八、肺痿

1.虚热证

方剂: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咳痰黏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2.虚寒证

方剂: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3.上热下寒证

方剂:麻黄升麻汤加减。

4.肾虚血瘀证

方剂: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前方滋阴纳气,后方疏肝解郁。

程凯教授:肺部结节取同侧孔最穴和天宗穴治疗;倪海厦:取身柱穴

兰考秦兴中医院梁爱红医师

看到程凯教授一个视频,说肺部结节可以取同侧手太阴肺经孔最穴和手太阳小肠经天宗穴弹拨按摩有治疗作用;海外中医名家倪海厦认为督脉身柱穴是“毒”进入肺的通道。

身柱穴属于督脉,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肺俞穴,为肩胛荷重的撑柱,故名身柱。身柱穴主治身热、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疔疮、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病;有宣肺清热,宁神止咳作用;海外中医名家倪海厦认为身柱穴是“毒”进入肺部的通道,肺部结节、肿瘤等疾病都是通过身柱穴进入肺部的。本人曾在身柱穴刺血拔罐对肺部结节治疗过,效果很好。这说明身柱穴作为“毒”出入肺的通道,同样可以把“肺毒”排出来。

程凯教授所说的孔最穴是手太阴肺经经穴,也是肺经的郗(音xi)穴,位于肺经尺泽和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七寸。孔最穴是肺经经气所发,肺经经气深聚之地,“急症寻郗穴”,孔最穴善治肺经急重症和相关血症;有降肺气,清肺热,宣窍络,行气通络的作用。对肺部和大肠(痔疮)都有治疗效果。程凯教授认为孔最穴对应肺泡!强调肺部结节可以在前臂孔最穴可以最敏感的结节,进行弹拨按压。天宗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位于冈下窝冈下肌正中位置,有生发阳气作用,是治疗肩周痛疼要穴!同时对乳腺增生(和乳房相对应位置),慢性气管炎效果很好。肺结节患者在天宗穴也可以找到敏感结节,可以弹拨消除局部结节。

另外肺部结节和肝胆郁结关系密切,肺结节患者大多在上腹部有压痛,胃口不好,这和肝胆有关;可以在肝俞穴进行刺血拔罐,有利于肺部结节的消失!

肺部结节和肺癌有一定关联,肺部结节患者除了经常定期检查外,运用程凯教授、海外中医名家倪海厦介绍的经验穴位,加上肝俞穴效果会更理想。

张子琳的人物经历

1957年,我省中医研究所建所需才,他毅然应聘。在职14年,渚凡考训医籍,诂释疑难,总结经验,解答询访,临证治疗,以及培养中医后继人才等各项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无不致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多有建树。1 972年77岁退休,留寓省垣,但求诊者仍日不暇接。

张子琳业术有自,源出正派,理论根基一本《内经》、《伤寒》、《金匮》之学,崇尚前辈名家徐灵胎、陈修园等“尊古无妄”之说。

张子琳行医70余年,积累之医札、病慧、记述甚多,惜多已失落。现仅存1970年以来历年登录内、外、妇、儿各科病蘸,约三万有余;经验札记四十余万言,已由省中医研究所指派专人协助整理,初步选出临证经验30例,捷效医案百例,汇集成册,定名为《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于1 978年经山西人民出版社出刊发行。《山西日报》及香港《文汇报》均先后为此书发表书评及内容介绍。

“平肝清晕汤”为其手制独到经验方,盖本《内经》论病机精义,参以张寿甫治疗现代医学所称高血压症之“建瓴汤”方义推衍成方。于高血压、轻度动脉硬化、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病症,亦即中医所谓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病因,发为眩晕、头痛,心颇、失眠、出血、癫痫、纳呆、便秘等疾病。20年来,他以此方随症化裁施治,多应手而痊。此方曾为省中医研究所所刊及广东中医学院主编之《新中医》杂志转载介绍于《老中医医案医话选》。同道中每有治用此方者,多见卓效。

张子琳既精于医,又善绘画,并虔诚佛学。其书画学自其舅名画家赵凤瑞。

张子琳桃李成荫,受其亲传,现已声名见启者有侯振民、高建邦。子孙善承其业者,次子俊卿为检验师,现任省中医研究所检验科副主任。

1 981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之《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一书,选录其医案业术甚详。

1983年11月,张子琳病逝于太原,终年88岁。